美国一直想在中国周边复制代理人战争,却害怕自己被拉下场。于是总是通过兵推夸大中方损失,或者放狠话,希望吓退中国。美专家甚至预测,只要美军第一波导弹打掉中国航母或两栖舰后,中方就会被美军吓退,从而达到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效果。问题是,中方真的会服软吗?美国敢掀桌子吗? 法利这套理论,其实他不是第一次提。他早在2017年就写过一篇文章,标题就叫《中美战争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》,这回是“老调重弹”。 按照他的剧本,冲突不会突然爆发,而是由小事件升级成大冲突:比如台海或南海的摩擦、美舰巡航挑衅、中国反制、两国媒体相互攻讦,随后经济对抗、资产冻结,最后局部军事冲突。 等矛盾激化后,美军就开始部署航母战斗群,同时转移战机到太平洋基地,准备“必要打击”。中国这边当然也不是旁观者,会调动远海舰队、防空系统、导弹部队进入临战状态。
接下来就是关键环节: 美方的第一波打击 。法利认为,美军若能通过潜艇、远程导弹或巡航武器打掉中国一艘航母或两栖舰,尤其是“福建舰”这样的新锐战力,就可以逼中国“认怂”,避免战争升级。 而如果中国不退,让冲突升级,那美方也“做好了应对核升级”的准备。总之,在法利眼里,美国依然掌握着冲突节奏,能通过有限打击控制战争走向。 法利设想的这个“导弹开路”战略,听起来像是好莱坞剧本,但在现实操作中问题重重。 但问题是,美国真能一口气摧毁中国航母编队吗?答案没那么乐观。现代航母战斗群是一个由空、海、岸协同保护的复杂系统。尤其是中国近年来在防空反导系统上大幅投入,HQ-9B、HQ-16等远程拦截能力突出,配合预警雷达和电子战系统,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护航体系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已完成了航母编队的协同作战演练,加上“航母杀手”东风-21D和东风-26的战略威慑力,任何妄图近距离攻击中国航母的敌方舰机,都可能成为打击目标。 而且中国不可能在遭到第一波打击后就自动“退场”。这是一场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对抗,不是局部摩擦,涉及到的政治、军事、民族认同因素极其复杂。一艘航母的损失虽然沉重,但不会改变战略决心。相反,更可能激发更强烈的反击意志。 举个例子,美军过去几十年在伊拉克、阿富汗等地发动了多少“斩首式打击”?结果哪个敌对势力是“打一下就服”的?何况这次面对的不是中东地方武装,而是一个完整的大国体系。 法利的设想,其实反映出美方的深层焦虑:那就是对中国海军崛起的应对缺口。
美国当前正试图通过压制、遏制的方式稳住自己在西太平洋的主导权。但中国舰队近年来快速扩张,已经对美军形成“战略平衡”。 比如,美国计划将海军舰艇总数提升至355艘,但年年因预算问题和维护困难难以达成。而中国的舰队,已经在数量上超越美方,尤其是万吨级055型导弹驱逐舰、075两栖攻击舰不断下水,福建舰更标志着国产航母技术进入电磁弹射新时代。 此外,美军担心的不只是舰艇数量,而是中方在区域打击能力上的提升。2021年,美国国会就曾警告:在开战初期,中国导弹可以摧毁美军在西太的前沿空军90%战机。 这说明什么?美方不是没做过兵棋推演,问题是推演结果并不乐观。于是才出现了“我们先打一波,然后让中国知难而退”的战术幻想。
说白了,这是在战略层面的赌徒心态——既想维持霸权,又不愿意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。 军事专家的角色,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,但不是拿来当行动指南的剧本。尤其是像法利这样的设想,如果一旦被当真付诸实施,后果极可能远超控制范围。 中美两国,一个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,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核武器、全球产业链、国际声誉都深深绑定。真要爆发冲突,受害的不只是两国民众,还有全球经济与安全格局。 法利也承认,这场冲突若失控,就是“第三次世界大战”,且难以收场。他的结论是“希望中国知难而退”,但现实很可能是:双方都不退,最后谁也赢不了。
从东盟论坛到联合国大会,中美都口头表示希望和平、稳定。这说明,不管台前怎么叫阵,台后还是明白一个道理: 一旦真打起来,就不是政客和专家能掌控的局面了 。 罗伯特·法利的导弹剧本听起来“战术精妙”,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:中国不是伊拉克,也不是南联盟。今天的中国,既有战略定力,也有实际反击能力;任何试图靠“快速打击”压制中国的思路,都可能适得其反。
从根本上说,这种“打一巴掌就让人服软”的逻辑,本身就透露出过时的霸权思维。美国口嗨也好,制造虚假兵推也罢,总之是让美国人相信美国很强大。但美高层千万别信了,这是自欺欺人,很容易误判的。 当下的美军说是纸老虎不为过,毕竟连胡塞武装都奈何不了,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勇气敢在西太直面中国掀桌子。战争没有赢家,中国人爱好和平,不惹事但也不怕事。奉劝美国在搞事之前,最好明白,掀桌子的代价绝非美国可以承受的。
美港通证券-十大股票配资网址-证监会允许的配资公司-免费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