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越军购清单上的中国缺席,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地缘避险行动。
印度和越南,一个在藏南与中国刀兵相见过,一个在南海与中国争夺岛礁,如今宁愿多花数倍价格采购欧美俄武器,也绝不触碰中国制造的装备。
越南的“竹子外交”和印度的“万国牌”策略,表面是军购选择,内核却是对华安全焦虑的投射——历史伤疤未愈,技术底牌被看透,地缘站队压力三重枷锁下,中国武器再强也成了禁区。
历史心结:战场记忆催生军事信任赤字
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和1979年中越边境冲突,埋下了两国对华军事信任的裂痕。
印度国防部2020年边境对峙后明文规定,军购需遵循“国产替代与中国规避”原则,任何中国产“带火药味”的装备均被排除在采购目录外。
越南同样如此。 2014年南海“海洋石油981”钻井平台事件后,越南外交部将“防卫体系独立性”列为国防建设核心目标,军购渠道全面转向美、法、以色列等西方国家,彻底绕开中国供应链。
这种防备心理深入技术层面。
越南防务研究中心曾在一份SU-30MK2V坠机事故报告中警告:“热带环境对俄制装备构成威胁,需警惕外部力量对装备弱点的深度掌握。 ”
这里的“外部力量”直指中国——越南70%的现役装备为俄制,而中国长期使用同源苏式武器,对越南主力战机的性能短板、维护漏洞了如指掌。
技术猜忌:中国军工的“知根知底”压力
越南的军购路线堪称“中国模仿秀”:中国买基洛级潜艇,越南也买6艘;中国列装苏-30,越南立刻跟进;中国部署S-300防空系统,越南选择同系列S-300PMU-1。
但采购时却刻意避开中国:2009年越南18亿美元潜艇订单直签俄罗斯,SU-30战机5亿美元合同也全走俄方渠道,培训、维修完全隔绝中方参与。
越南防长曾对俄媒坦言:“中国对我们每一款战机、每一枚导弹的构造都不陌生。 ”
这种“武器知根”的恐惧,催生了越南的“背对模板”策略——技术学中国,供应找第三方。
例如从以色列买雷达、德国购近防炮、瑞典试“鹰狮”战机,甚至考虑美制F/A-18,用多国拼盘切断中国对越装备体系的透视窗口。
印度则担忧中国武器的“隐藏功能”。
2025年印度国防部启动供应链审查,重点筛查无人机、电子元件中的中国零部件。
军方报告揭露:某反无人机系统的激光测距仪标注“以色列产”,实为中国代工,此类“伪本土化”让印度坚信中国可通过硬件后门实施“技术破坏”或战时锁死装备。
地缘站队:军火合同=政治投名状
印度的军购本质是外交博弈。
作为俄罗斯最大军火客户,印度采购270架苏-30MKI战机换来了发动机技术共享;购入美制P-8I反潜机则绑定“印太战略”协同平台。
这些交易背后是明确的政治逻辑:用订单换技术、换盟友席位、换南亚话语权。
越南更将武器采购转化为“大国平衡术”。
2023年越南军费仅67亿美元,却豪掷超2亿欧元单价采购法国阵风战机,耗尽年度预算增量。
拒绝仅需半价的中国歼-10CE,正是因为法国装备附带欧盟政治支持,而选择中国武器则可能削弱越南在南海争端中的外交筹码。
现实代价:政治正确碾压国防理性
为摆脱中国依赖,印度付出沉重成本。
其“万国牌”武器体系导致后勤混乱:法制阵风年维护费2亿欧元,俄制T-90坦克国产化后单价反升37%(450万→620万美元)。
兵推数据显示,多源混装体系在高烈度冲突中关键节点生存率不足30%。
越南同样陷入困境。
俄制装备占其军备70%,俄乌冲突后面临零件断供,却仍拒绝性价比更高的中国替代方案。
金兰湾基地停泊的6艘基洛级潜艇因缺乏俄方技术支持,半数处于趴窝状态,但越南宁可寻求印度援助维修,也不向中国开放港口技术合作。
印越联手:危险的技术互补实验
2025年印度向越南提供6亿美元超低息军贷,重点推动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部署南海。
这款射程300公里的导弹若进驻金兰湾,将覆盖西沙群岛海域,成为印度“东进”战略的军事支点。
越南则借此填补军工短板。
其国产化反舰导弹技术薄弱,而印度提供布拉莫斯的同时承诺联合生产,尽管该导弹曾被印陆军诟病“拦截能力弱、性价比低下”,但越南仍视其为对抗中国舰队的“非对称筹码”。
这种合作暗藏风险。
布拉莫斯导弹需配合卫星定位和指挥系统,但印越数据链标准不一,战时协同存疑;而印度自身供应链漏洞百出,向越南出口的导弹零件中仍检出中国产电子元件。
美港通证券-十大股票配资网址-证监会允许的配资公司-免费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